系统维护计划在采购过程的早期就开始了维护概念的发展。 进行维护计划是为了发展和确定要完成的需求和任务,以实现、恢复和维护系统生命周期内的操作能力。 为了使 系统 在其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中得以维护,维护过程必须与操作过程同时执行( ISO/IEC/IEEE 15288 2015,第 6.4.9 条)。
概述
维护的初始需求必须在利益相关者需求和需求定义过程 (第 6.4.1 条)(ISO/IEC/IEEE 15288 2015)中定义,并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过程中不断发展。 考虑因素包括:
- 最大化系统可用性以满足操作需求。 这必须考虑到系统和可用资源的设计可靠性和 可维护性。
- 通过适当规划系统定期维护来保持系统运行潜力。 这需要一种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策略,该策略包含预防性维护以抢占故障,从而延长纠正性维护之间的平均时间,并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 细分维护活动,将非关键活动的潜在外包给经批准的维护分包商,以优化稀缺的技术人力资源和维护/维修周转时间。
- 利用 IT 技术进行维护管理。 这涉及严格和系统地捕获和跟踪操作和维护活动,以促进分析和规划。
维护管理涉及维护计划的制定和审查,以及确保和协调资源,例如预算、服务部件供应和支持任务的管理(例如,合同管理、工程支持和质量保证)。 维护计划依赖于维修水平分析 (LORA) 作为系统采购过程的函数。 初始规划涉及确保最低生命周期成本(LCC) 所需的行动和支持。
过程方法
维护过程的目的是维护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 此过程监控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记录问题以供分析,采取纠正、适应性、完善和预防措施,并确认恢复的能力。 由于维护过程的成功实施:
- 制定维护策略
- 提供维护约束作为需求的输入
- 更换系统元件可用
- 持续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服务
- 报告需要进行纠正性设计更改
- 记录故障和寿命数据
项目应根据有关维护过程的适用组织政策和程序实施以下活动和任务:
- 定期维修,例如日常检查/检查、维修和清洁
- 计划外维修(对有故障的可更换单元进行故障检测和隔离并更换故障单元)
- 为不同的角色或功能重新配置系统
- 定期维修(更高级别的定期维修,但低于仓库级别)
- 计划外维修(对有故障的可更换单元进行更复杂的故障隔离并更换故障单元)
- 小的修改
- 轻微损坏修复
- 主要定期维修(例如,大修和腐蚀处理)
- 大修(超出正常拆除和更换任务)
维护计划规定了计划的维护任务和间隔(预防性维护)和计划外的维护任务(自适应或纠正性维护)。 维护计划中的任务分配给各个维护机构。 开发了维护分配表以将维护任务标记到适当的维护机构。 其中包括:在职或内部工作中心、经批准的承包商、附属维护或维修设施、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等。维护计划还确定了对支持资源的需求。
资源规划、预算、绩效监控、升级、长期可支持性和维护等相关活动也需要进行管理。 这些活动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管理和执行的,它们关系到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健康状况。
系统的正确维护(包括免维护系统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支持资源的可用性,例如支持和测试设备 (STE)、技术数据和文档、人员、备件和设施。 在收购协议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培训和认证
必须为维护系统的技术人员提供充分的培训。 虽然在部署阶段可能已经提供了初步培训,但可能需要培训额外的人员以应对部署的系统数量的增加,并满足人员流动的需要。 作为系统升级和演进的一部分,可能需要及时更新培训材料和训练有素的人员。 作为供应协议的一部分,定义培训材料的认证标准和合同非常重要。
实际考虑
负责维护系统的组织应建立明确的阈值,以确定最终用户请求的更改、纠正潜在缺陷的更改或完成不断发展的任务所需的更改是否在维护更改的范围内或需要更正式的项目逐步完成整个系统工程生命周期。 做出此类决定的评估标准可能包括成本、进度、风险或关键性特征。
|